园林工程
中国园林艺术大师半岛陈从周先生
半岛陈从周先生是我国继明朝计成、文震享,清朝李渔之后,现当代既能亲自动手造园、复园,又能亲自著书立说,品评、论述中国园林的第一人。1978年他受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之邀,赴美筹建了中国园“明轩”(准确地说是移植了苏州网师园内的殿春簃)。这是我国在国外建造的第一个中国园,“明轩”建成后,中国园林之美立刻轰动了全纽约,震惊了全世界。从此,陈从周和中国园林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所以陈从周先生被人们尊称为“现代中国园林之父”。
陈从周是中国古建筑学家,又是中国园林学家,是我国现当代最会造园、最会品园、又最会游园的学者。说最会造园,是因为无论他修复的园还是设计建造的园,都能继承中国传统的造园技术,并能对当前科技的新成果进行吸收、利用和创新,所以他造的园不但讲究环境优美宁静、设计构思精巧半岛、建筑式样标准精致、叠山理水曲折自然、种花植木季季常新、内外装修古朴典雅、题词对联高雅动情,而且房屋防火、坚固耐用,全园景观丰富、景随步移,吟咏能激发游人的共鸣和联想,文化积淀深厚,让人流连忘返。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修造的豫园东部园,位于繁华、时尚、喧闹的大都市上海中心,是座城市山林,全园幽静、高雅、精致、古朴,是上海人民休闲游目之所,也是中国人民旅游生息之地。现在它已成为上海的一张名片,是接待外国首脑和外宾的游览圣地。说最会品园,是因为他能在中国园林中品出“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有诗情画意和书卷气”,“不同园林各具个性”等特点来。例如苏州的各个园、扬州的各个园,都是经他发掘、研究、品评、著书立说后,不断向外界宣传介绍,而使之名扬海内外的。说最会游园,是因为他知道中国园林又称为“文人园”,文人造园与文人写文章一样,在园中注进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因此游园也必须像读书一样,读懂园中的主题思想和启承转合的结构方式。如他的著作《园林谈丛》、《园韵》等,都是教读者如何游园的:每一个园,他总先介绍它的背景资料(如时代背景,园主历史,园的变迁,地理环境等),然后寻找最佳的游览路线,把全园的美景一一串联在一起,各种景物组成不同的空间感觉,使游园观景之乐如同欣赏中国画的长卷一样引人遐思。有时他还亲自当导游,在《中国名园》、《说园》等著作中,他带领大家一起游园赏景,听他津津有味的讲解,细细品味各个园的独特风格。
先生造园、品园和游园,都是造园实践中得来的。他在《说园》中一再强调造园、品园和游园之间的关系,说:“能品园,方能造园,眼高手随之而高,未有不辨乎味能为著食谱者。”全文最后又说:“故我重申不能品园,不能游园;不能游园,不能造园。”先生不但重视实践,亲自造园、品园、游园,而且非常重视经验的积累和创新。
先生的园林专著有二十多部,一百多万字,其中1956年出版的《苏州园林》是他的成名作,1984年出版的《说园》是他的代表作,1999年出版的《梓室余墨》是他辞世前的告别之作。他的著作都全面地系统地继承了我国传统的造园理论,而且也创立了新的造园理论,他对造园理论的主要贡献有以下五条:
一、创立了“静观和动观”之说。他在《说园》开篇就说:“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在《说园》尾篇的开头,先生又说:“《说园》首篇余既阐造园动观静观之说,意有未尽,续畅论之。动静二字,本相对而言,有动必有静,有静必有动,然而在园林景观中,静寓动中,动由静出,其变化之多,造景之妙,层出不穷,所谓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若亭中,行云流水,鸟飞花落,皆动也。舟游人行,而山石树木,则又静止者。止水静,游鱼动,静动交织,自成佳趣。故以静观动,以动观静,则景出半岛。”可见静观动观在造园设计构思中是很重要的。动与静,是艺术的辨证规律之一。早在古代哲学思想体系里,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甚至中西园林营造上都应用过,但将它提升到造园理论上,并阐述得如此清楚明白的,是先生半岛。
先生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中说:《文心雕龙》所谓‘为情而造文’,我说‘为情而造景’。情能生文,亦能生景,其源一也。”
先生深知“为情造文”的意义。“为情造文”的“文”,就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载体,是传达“情”的形式,如诗、词、歌、曲、赋、散文、小说、绘画、书法、戏剧、影视等,作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如纸、笔、语言、文字、线条、图案、音符、外景的景、人物、道具等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中的各种现象和各种变化所产生的思想情感、生活体验和理想追求。先生认为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造园就是造景,与作文一样,园中的“景”就是造园创作中的载体,也是传达“情”的形式,如梅园、竹园、水山园、水泽园、依北园、奇石园、孔雀园等,造园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如砖瓦、石灰、水泥、沙石、太湖石、黄石、树木、花卉、鸟兽等,根据自然界的高山峻岭奇峰陂岗断崖,曲水长河海泽地圹平湖瀑布,森林竹径花圃,飞禽走兽和古建筑的厅堂轩榭亭台楼阁桥梁等各种姿态和样式,同样能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中的各种看法,从中揉进自己的喜悦、悲伤、忧愁、愤怒、快乐、感慨和思想。“为情造景”理论的提出,对今后造园事业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先生在《风景名胜区宜建山居宾舍》中说:“风景名胜区的主体是风景名胜,建筑不是主体,建筑是为旅游服务的,目的是让游客到风景名胜区游览时,有地方坐,有地方住,有地方吃、喝。”建筑在风景名胜区中只起点景作用,是辅助作用。先生在《说园》中又说:“我认为风景区之建筑,宜隐不宜显,宜散不宜聚,宜低不宜高,宜麓不宜顶,须变化多……存民居之风格……”这条理论是针对当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各地都轰轰烈烈地为开发旅游风景区,大造高楼大厦、电视塔、吊车台等,破坏自然风景而提出来的。先生看到许多自然风景区被破坏、糟塌得不成样子了:“高楼镇山,汽车环居,喇叭彻耳,好鸟惊飞。俯视下界,豆人寸屋,大中见小,渺不足观,以城市之建夺山林之野趣,徒令景色受损,游者扫兴而已。”这是煞风景!由于先生等有识之士的一再呼吁,得到全国同行各界的响应和支持,不少风景区正在建造的高楼、缆车和已经建造好的电视塔都只好拆除了。“风景区建筑不能喧宾夺主”的提出,起到了保护风景区、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自然风景区的作用。
我国早在南北朝时,评绘画的“画论”和评诗文的“文论”都很发达了半岛,所以前人评绘画的有绘画之理,评诗文的有缀文之理。由于园林的起步和成熟都较绘画、诗文晚,文人参与造园的时间更晚,只有到了明末,出了个绘画家兼造园家的计成,他系统地全面地总结古人造园的经验,并与自己造园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系统的全面的造园理论《园冶》——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园林理论著作(也是世界最早的造园名著)后,文人参与造园评园就有了依据。绘画家评园,就把造园之理与绘画之理相结合;文学家评园,就把造园之理与缀文之理相结合。但是在陈从周先生之前,从来没有人把造园之理与绘画之理和缀文之理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和评论,只有精通造园、绘画和文学的陈从周先生才能提出这样的理论。“造园之理要和绘画之理与缀文之理相结合”理论的创立,将大大提高我国今后造园的艺术水平和欣赏水平。
这是针对当时修复古典园林的造园者和管园者提出的,因为当时的古典园林和文物古迹由于许多造园者和管园者缺乏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知识而被破坏或歪曲了,他非常痛心。在《说园》的开篇就说:“我国名胜也好,园林也好,为什么能这样勾引无数中外游人,百看不厌呢?风景洵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还有个重要因素,即其中有文化、有历史。”保存至今的古典园林和文物古迹都是古代文人建造的。文人造园的主导思想就是士大夫的思想和文化,他们敏诗善文,擅画能歌,因此园中的题辞、楹联、题记、园记等都记载着主人造园的主意、造园的历史,蕴藏着园主的思想、感情与理想,体现出园主深厚的文学、艺术、美学的造诣来。其实,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在中国的大地上无处不在,而中国园林和中国风景名胜区内的文物古迹里所蕴藏的更为丰富多彩,更加形象生动,更加真实可靠。如果造园者和管园者都能努力地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中国园林和中国风景名胜区的文物古迹就一定更能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
先生为什么能继承并发展中国造园理论呢?这是和中国古文基础扎实半岛,学识渊博,诗词、散文、戏曲、绘画、书法等多种门类文学艺术样样精通,造园上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系统的理论修为分不开的。古人云:“天道无隔,一通百通。”所以,大家尊称先生为中国园林艺术大师。
现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精选了先生著作中关于造园理论和品评园林实例的若干篇章,翻译成英文,以《中国园林》之名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我盼望英文版的《中国园林》早日诞生,让世界人民早日认识中国园林,喜欢中国园林,让中国园林之花开遍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