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
十大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演绎生活与场景的完美互嵌半岛
半岛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改造,无论空间的尺度如何,关键是要做到满足人的需求和符合人的尺度,能多样且可灵活切换;舒适且安全;并能融入整个城市中。
城市公园式城市绿化美化、改善升天环境的重要载体,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且对局部小气候改造有明显效果,在改善现代城市生态和居住环境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诸多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设计在遵循着一定的基础规律的同时,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本文精选十大城市公园景观案例,看不同主题、诉求、风格下的城市风景,是如何内嵌到市民们的生活之中的。
深圳深湾街心公园项目位于深圳湾超级总部的城市公共绿色轴线上,红树湾项目西侧,占地1.16公顷,于2019年年末建成,是深圳湾超级总部片区建成的第一个公共空间。该公园项目是打造高密度业态间的缓冲带及润滑剂,满足了超总片区居动交流的需求,具有生态和城市活力的示范性。
公园的活力来源于城市,它以健康为主题激活邻里社交,以雨水生态循环装置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公园是周边城市居民的生活外延,社区慢跑者的集结地;是自然语言在高密度都市核心区的表达。
深圳深湾街心公园建立了完整的公共空间体系:多元的公共绿地空间+宜人的步行社区+完善的城市慢行系统,将所有消极空间、建筑灰空间均设置成口袋公园、街角公园,提供人性关怀。
公园北侧地铁站广场,集成地铁口风雨连廊、出租上车落客、公交等候停泊、过街红灯等候、街角林荫遮阴、自行车停放等功能,满足行人交通穿越及换乘等候需求,实现了地铁换乘、站前集散、公交等候、步行过街等一体化完整而顺畅的城市步行系统。
深圳深湾街心公园以生态方法蓄水、净水,需要时将水加以利用,雨水蓄水池容积为283.5m³,雨水日径流可收集总量为665m³,收集的雨水可用于绿化浇灌和景观补水。海绵系统利用自然做功,实现了自然系统中雨水、风能、动能的循环利用。场地内别具一格的标识性风车,可将风能转化为动能,把湿地中蓄积的雨水抽到水渠桥,成为水景观的起点。10m高的飞瀑下落,经层层台地的滞留、净化,形成叠瀑景观,最终重新回到湿地的水循环中,滋养浇灌湿地水景。
水渠桥跌瀑溅起的水花,是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尝试各种方式与它进行互动。水磨石圆形水景由工人师傅精心打磨,不留下一个锐角,避免儿童在玩水过程受到磕碰。
用来沉淀过滤水质的砾石水杉林湿地里,甚至出现了蝌蚪,也能听见蛙鸣声。天光云影,虫鸣蛙叫,这里一切的活力与生机,都将成为孩子们可贵的童年记忆。
公园中心3500㎡的草坪,围合以树林和芒草,让置身其中的居民短暂的与城市隔离,沉浸于树林、光与清新的空气里。不设限的开放场地,吸引居民以最舒适的方式展开与自然的对话。在林荫下、芒草旁,总能找到放松自我的角落,人们惬意地躺在草坪上,和朋友家人一同分享生活的趣事。
夜晚,水波纹灯光将草坪变身为海洋,社区交流场氛围变得柔和,连风也慢了下来,疗愈都市人高压工作下的疲惫的身体。
320M长的慢跑道,穿行于风铃木花林与芒草之间。透水混凝土材质满足雨水下渗需求的同时,吸引社区散步者及慢跑者共同参与运动。
北侧杜鹃绿丘中滑板场若隐若现,灵动的滑板场地采用清水混凝土材质,激发了不同年龄段运动者的热情,他们在场地尽情挥洒汗水半岛,分享运动的快乐。宠物乐园的白沙坑是爱宠人士和宠物们的新聚落,同时也是孩子们喜爱的场地。
石家庄的城市文明兴起于铁路运输,在此之前以工业能源产业为主支撑。随着城市人口在2010年突破1000万,缺少城市人文公共景观空间规划的矛盾日益强烈,近些年政府大力投入改善宜居的城市格局。项目基地位于二环外,新城大街东侧,这里各个方向来的车流都需经过新城大街辅路进入场地,设计任务是商业属性的公共空间设计。未来五个居住地块主要依靠这条商业街进入,同时生活所需各种配套也依赖于此。让这条商业街未来成为区域居民爱来的一处公共空间,引流的主题落实到聚集的内容,都是设计首先提给自己的问题。礼物公园的名字是种情感的凝练,业主把设计师的理想变成现实,最终回馈的是城市中的人,这样的成全让“礼物”本身有了实用意义。
背负着“城市更新”这个任务作为设计的出发点,看似是一个严肃的命题,但要知道生活里的城市空间从来都是有趣的,有吸引力的。
在模型推敲中,设计基本确定场所的空间大关系,利用下沉结构增加空间的可玩性。将营销体验动线和城市参与动线区别开,形成两条并行的路网结构,明确具体的空间意义和内容。
“礼物公园”作为商业的起点,也是道路转角的城市公共空间。途经公园的人可以通过飘带桥过境,目的娱乐的人可以通过下沉空间进入。通过构图自然流畅的划分了下沉儿童天地和沿商业的树桌休憩花园。
从城市道路看向公园,地标性的飘带桥也兼具城市雕塑的意义,面向城市舒朗展开。
利用桥及滑梯的灰空间创造独立的儿童活动区,配置桥下秋千、摇摇盘等偏向于互动类型的游乐设施,创造极致的儿童体验空间。
复合型的下沉广场,留给生活更多的可能性,成为市民参与的共享舞台。旭辉小熊雕塑的落位,增加了整个场地的个性与特色。傍晚时分,伴随着孩童的欢笑,互动水景,璀璨的灯光,整个森林剧场宛如一个梦中的乐园。
休闲的林下空间,家长可以带小孩在这里交友玩耍,年轻人也可在此寻得一方宁静之地。
体验区的前广场,植入小鹿IP,打造入口昭示性水景和小鹿洽谈区,小鹿以靓丽的色彩使室外洽谈区的氛围更加开放轻松。
主题商街根据不同时节,策划不同的节日主题,打造多样的商业街区氛围,吸引市民前来。
鹿特丹的DROM公司与Strelka KB合作,在Naberezhnye Chelny(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完成了一个广场改造项目,将原本单调的苏联Azatlyk广场转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功能公共空间。
原来的广场围绕一个传统的中轴线而设计,该轴线旨在将市政大楼与尚未建成的列宁博物馆连接起来。由于现在失去了作为社会空间连接者的主要作用,该公共空间逐渐成为了苏联历史的遗迹,一直未得到充分利用,只通过一些维护干预措施得以保留,已与城市生活严重脱节。
“我们想把这个著名的Kamaz卡车工厂——建于70年代,由单一的工业主导的俄罗斯典型的、单调无生气的公共空间改造成一个多功能区域,以全新的方式与居民互动” DROM的创始人Timur Karimullin, Sofia Koutsenko及Timur Shabaev如是说。
Azatlyk广场原主轴线上的一排特色的茂密树木,现已被移向地块边缘,将附近的街区与新的长廊及其它空间直接连接了起来,包括各种游乐场、咖啡馆、食品摊和螺旋观景桥。
原来的中心区域也被划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广场,每个广场都有自己的特色。东面的活动广场是一个由粉红色混凝土铺就而成的城市空间,可用于每周一次的户外市场活动。紧挨着它的是绿色广场,这是一个由木制剧场看台和草坪组合成的休闲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由城市绿化部门打造的季节性景观。最后便是文化广场,一个由喷泉和新的圆形浅水池构成的空间,方便人们在炎热的夏天进入水中玩耍。
每个广场在与长廊的对话中,都被一个固定的项目赋予活力:剧场看台可兼作咖啡馆;螺旋观景桥被涂成标志性的Kamaz橙色,丰富了立面景观;圆形的水池在冬天可以变作溜冰场。
DROM为每个广场和综合空间都设计了独特的铺装模式,并通过战略性地设置“小山”和种植当地椴树、红枫树和蓝云杉,来保护这些空间免受强烈的侧风和阳光直射的影响。
除了这些空间以外,Azatlyk广场还有许多特色的定制城市家具和照明设计,这些家具和照明元素都是由当地制造商开发和生产的,他们密切参与了该城市的经济新领域的创建。
螺旋观景桥的主要支撑结构采用了与天然气管道相同的制作技术。长椅由当地一家混凝土工厂设计,灯具用的则是标准钢型材。另外,建筑师通过保留现存的大部分绿化和增加新的树木,来保护了现有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特色。所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城市中心改造的自然整合和视觉冲击,使项目更具可持续性、弹性和经济可行性。
宪法公园位于昆山市中心的文化中轴上,是串联市政府、城市广场、科学博物馆、少年宫和城市公园的重要节点,彰显宪法精神与城市形象的场所。宪法公园的设计采用叙事的空间结构,通过连续的线形轴,将人大之家,宪法大道、人民之路、宪法之家、宪法长廊及宣誓广场串联起来,现代简约的设计表达,保持了中轴线空间的纯净,整体一气呵成。设计不希望将宪法公园打造成展示宪法的博物馆,而是用连续变换的空间景致一步步呈现了宪法公园普法、教育、纪念、互动、休憩、宣誓的功能,同时达到实现现代都市的艺术效果。
宪法公园的中心是一处寓意着法平如水的冥想庭院,石板浮现在镜面水景上,用铝字雕刻着现行宪法今时今日的成果。生机勃勃的常青树屹立水中,它的枝桠与树叶象征着了不同的部门法和具体的法律文本,树叶飘落在石板上,象征着法律以宪法为基础和依据。
宪法大道是连接人民与宪法的桥梁,宪法基石作为宪法故事的“开端”,具有仪式感的条状空间,引导到访者随着空间的递进进入迂回的历史长廊,展示了1954年至今宪法变迁的文化墙,象征立宪与修宪过程的曲折,让到访者进一步了解宪法的历史。宪法长廊是一个过渡空间,承前启后,线性水系象征着宪法的精神从宪法之家流向宣誓广场。
宣誓广场围合成“圆形”场地,借鉴民主源头的古典希腊城邦的人民议事广场,是人民广场的文化源头,也是方圆的场地过渡组合。从历史到精神再到宣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相融,代表外圆内方、圆融与刚正的统一。
阳光下,刻在构筑物顶部宪法语录映射在地面,文字的光影随着光线变化灵动有趣,涌泉的动态生动活泼,景致的一动一静之间,到访者可在此休憩思考、互动交流。
宣誓广场作为宪法公园主要的多功能空间。融合了集会半岛、演讲、宣誓、娱乐、休憩等功能。地形巧妙的围合出一块圆形空间,结合两侧的草坡阶梯,在重要的活动中可以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在闲暇之时也为到访者提供灵活多样的开敞活动空间。
宪法长廊是一个过渡空间,承前启后,线性水系象征着宪法的精神从宪法之家流向宣誓广场。阳光下,刻在构筑物顶部宪法语录映射在地面,文字的光影随着光线变化灵动有趣,涌泉的动态生动活泼,景致的一动一静之间,到访者可在此休憩思考、互动交流。
项目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平体育公园,旨在为新建成的公园提供配套设施,项目包含了健身中心场馆、室内综合球馆以及休息驿站等建筑。体育公园是高密度城市中难得的城市绿洲,它以生态乐跑为主题,场地景观简约流动,开放的草坪,流线型的跑道镶嵌其中;原生态绿植被最大限度的保留下来。
场馆建筑因其功能需求往往呈现出大体量标志物化的面貌,本项目地处公园之中,功能化的体量过于完整封闭,与公园自然开放的状态格格不入。
设计希望延续体育公园生态、开放、景观化的场所特征,将它以“晕染”的方式向建筑过渡,消解建筑体量,模糊自然与建筑的边界,最终使建筑隐于自然亦或是成为景观本身。以生态、开放、景观化为设计理念,选择伞状结构作为建筑的基本单元。
单个伞状单元体量感弱且偏景观化,形态鲜明;圆形顶棚庇护下的底部空间,开放自由,与环境高度融合。多个伞状单元相连接,亦可构成特点鲜明的内部空间。
按照不同的功能需求,伞状单元可灵活组合来适应公园的环境,它既可以是景观化的构筑物,也可以是大空间的功能性建筑。设计选择了与公园主要树种尺度接近,5m半径9m高度的伞为基本单元,按照功能需求,组合构成运动场馆。
健身中心场馆面积约3800㎡,由49个包裹白色GRC及灰白色铝板的伞状单元构建而成,场馆轻盈通透,开放自由,如同一片凝固的树林,公园的绿化、广场、跑道晕染到其中,与场馆复合共享。在这里,建筑与自然相互渗透,市民可以从四面八方自由地穿行到其中。
为了提升建筑的标识度,设计在建筑中植入了三个直径为20m的大型伞单元,并以其中一把伞为支点设计了连接地面与屋顶的螺旋楼梯;市民的活动经由螺旋楼梯从地面延伸到了屋顶环形跑道,市民在这里观景或是运动,获得了一种漂浮于公园之上的全新体验。
综合室内球馆面积约4100㎡,由10个基本伞状单元和一个矩形球馆组成。受限于室内网球馆对无柱大空间的要求,球馆主体仍采用空间网架结构。而建筑面朝公园中心景观侧暨主入口一侧,设计了10个伞状单元切入景观与大体量场馆之间,形成缓冲空间,使场馆与建筑柔接。这片“林”也为球馆的室外活动提供了庇护。
为了进一步消解大体量场馆对环境的压迫,建筑表皮选用了反射率较高的阳极氧化铝板,在映射下,建筑不再是焦点,而是自然的延伸,最后消失在环境中。
通过伞状单元组合而成的运动场馆以“晕染”的方式轻轻介入环境之中,最大限度的保留了体育公园生态、开放、景观化的场所特征,设计希望建筑在这里消失,伞状单元组成的“林”与自然的树林融为一体,为前来健身的市民带来独特难忘的体验。
徐汇跑道公园是一个反映上海城市发展史的创意城市更新项目。考虑到场地的前身是上海龙华机场跑道,公园设计效仿机场跑道的动态特质,采用多样化的线性空间将街道和公园组织成一个统一的跑道系统,满足汽车、自行车和行人的行进需要。虽然所有的空间都是线性的,但每个空间中采用了不同的材料、尺度半岛、地形,并设计了不同的活动项目,以创造多样的空间体验。这样,公园成为承载现代生活的跑道,在都市环境中提供了一处休闲和放松的空间。
跑道公园的设计还迫切需要能够穿越时空,在现代城市肌理之中留下一抹往昔的记忆。设计中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有机场跑道的混凝土铺面,包括重新利用破碎的跑道混凝土块建造新的园路、广场以及休息区等。公园内许多空间的设计都旨在唤起人们乘飞机时上升、下降的体验,不仅向访客暗示基地作为机场跑道的历史,同时也为场地提供了多种视角。
在道路设计中,通过控制车行道的宽度、鼓励使用公共交通而不是私家车,来竭力保持紧凑的城市中心区的感觉。此外,六行落叶行道树沿人行道、自行车道以及机动车道形成绿化隔离带,创造了舒适的微气候、四季变换的景致、及人性化尺度的景观大道。在地铁站和相邻开发地块之间的下沉花园,可以改善人们来往于地铁时的空间体验,同时增加公园的空间层次。
与景观功能相结合,公园里将全部运用长三角本土植物品种创造多样的陆生和水生动物栖息地半岛。观鸟园、果林和多种多样的花园营造了优美的陆生环境;湿地、人造软质驳岸与漂浮湿地模块组成了健康的水生环境。
灯杆的设置再现了对机场最为重要的通信和照明功能,呼应了基地的航空和工业历史。地埋的线状和点状灯具不仅标示出昔日的跑道,而且也是公园的标志性视觉元素之一。发光的扶手、座椅、遮荫棚、架空步道将和环境标识一起为功能空间创造视觉边界。所有的灯光都有意识地避开了栖息地和夜行生物的活动区域。
云锦路和公园的雨水通过路旁5,760平方米的雨水花园和8,107平方米的人工湿地进行管理。这里将建成上海市第一个沿道路的雨水花园系统。基地北面的径流流经公园中的雨水花园后排放到运河中,南面的径流则经过一系列过滤湿地排入运河。用以减缓流速的开放前池与植被覆盖的湿地相结合,有助于减少道路径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和污染物。整个场地的雨水径流最终经机场河排入黄浦江。
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宝安分展场选址于桥头村,酷山水-地表的记忆:公共观念景观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创造出了多样化的日常体验。
观念景观《酷山水-地表的记忆》,设计长度210米,宽度16米,是连接桥厂房主展区及桥头村展区的必经之道。其所处的位置原为坳颈涌的一部分,自立新水库坝下、流经桥头村后排入珠江口,原为开放的自然河涌,因常年工业污染及味臭,市政工程已将其设为暗渠,设计在介入之时已完成施工,准备铺设花岗岩地面。
如何重新唤起曾经的地表记忆和原有身份的追溯?设计希望通过对于现有场地的思考和重新设计,寻找其在景观建筑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双重可能性。
桥头村,正如其名,曾经这里水网发达,水是日常农耕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快速城市化使得自然和农耕文化消失殆尽。基于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理念,设计探寻方案的实验性与公共性,思考如何将工程性基础设施延展为社会性的公共景观。因此,设计提出在原河涌场地重新植入一条新的人工“河涌”,作为一种“地表的记忆”存在,借此唤起与这方水土相关的独特记忆和朴素的自然景观。
方案延续其地表原有河涌和农耕的特点,提出“枯(酷)山水”的概念:狭长的场地貌似一条静止的河流和地表,由于地表下方的起伏、挤压,形成高低起伏的山水,而进一步的涌动也终于从撕开的缝隙中释放出生命的迹象,重生的农作物和未来不可预知的人类活动,暗示了逝去的生命和记忆,此时此刻将以另一种方式回归。
设计以折纸的方式折叠出“山水”的空间意向,众多的纸折模型比较之后,将确定的模型进行3D扫描。原为20000点控制点,因为工期要求和施工难度,降为以1.5米x1米为单元的约500个水平控制点,并赋予3D扫描的高度,原本自由起伏的形式由此通过参数化高效率的转化,终于成为了量化可操作的可实施方案。
设计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去抽象展示地表曾经的痕迹——折叠起伏的三角折面为拉毛水泥面,涉水地面为白色雕塑水泥。貌似无生命的坚硬工业水泥,在下雨天的时候,白水泥地面特意设计的三角折面会局部形成安全积水区,在途径涉水或玩水中又仿佛把人带入历史的长河中;而“剪切”释放的覆土地表上选用细叶芒、粉黛乱子草、矮蒲苇、白羽叶甘蓝和粉羽叶甘蓝这些“类农作物”搭配种植,也让曾经的农业穿越来到当下,在匆忙的城市中营造出野趣自然的景观空间。这几种不同质感的材料杂糅在一起,在这段190米长的暗渠箱涵地面上自由展开,模拟自然河流和农耕时代的地貌景色,这种折叠起伏的“凝固的流水”给行走于其中的人提供了别样的视觉和体验,营造出一种与往常城市景观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
河涌观念景观是一次有趣的设计尝试,以“无水”营造“山水”,其抽象的大地景观特征是建筑师对快速城市化自然和农耕文化快速消失的反思批判和再创作。双年展开展后,社区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公共景观创造性的使用,也让人们深感设计对重新构筑社区生活和特色空间的意义和力量。
荣成政府广场具有典型的中国市府广场的特征:纪念性尺度+仪式化空间。读书角的场地位于广场东南侧,现场踏勘场地时,周边景观绿植已经基本做好,不规则曲线状绿化所围合的场地总体呈三角形。
设计有两个关键的出发点:1. 建筑如何延续城市广场的公共性与开放性?2. 如何通过建筑空间的置入,将广场尺度与人的尺度自然的过渡转换?本案试图通过“穿越”和“消隐”两种策略加以应对。
读书角是广场序列空间的延伸,人流可从多个方向进入,方案首先顺应基地形“势”将三角形转变为三个同心圆,圆形空间在对应人的流动方向上被切割出三个缺口,形成三个独立的C型单元空间,分别对应三个功能区块(阅览区、儿童区和咖啡吧)。三组单元空间相接处自然形成一块共享的公共空间,不同方向的人流可以自由的穿越,延续了城市广场的开放性。
每个独立单元包含了室内和室外空间,构成上好似太极,暗含彼此相融相斥的组织逻辑,形成空间、界面、动线与体验上的复杂性。多层空间的嵌套外加玻璃幕墙的穿透与反射,使内外空间不断叠加组合,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张力,激发人们不断探究的欲望。
平面设计上以5度的同心圆为一个基本单元模数,柱跨、幕墙单元、室内地面等建构要素均以此为基本模数参照。钢结构形成坡度平缓的屋架,出挑1.5米的檐口,与入口巨大的出挑一起形成流动连续的灰空间,在起到遮阳作用的同时,强化形体“消隐”的特质,同时也自然形成两种尺度上的过渡。
本案提供了一种在纪念性尺度场地中的设计策略,它不追求个体的个性,而是强化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用类同型异的单元组合形成一种含蓄的复杂。
为了防止新冠病毒的公共传播,大部分的公园和绿地都被迫关闭,以渡过当下这个艰难的时期。而Studio Precht则基于当下的疫情,畅想了一个全新的新冠时期公园空间设计方案。该方案名为“距离公园”(Parc de la Distance),旨在通过提供满足社交距离的公共空间设计方案,来排解市民因疫情隔离而产生的孤独疏离感。
建筑师采用了指纹形状的设计,并使该公园可以被放置于威尼斯以及世界上任何的一块空地之上。来访者可以通过平行的两条路径进入这个迷宫状的公园。同时,建筑师还在出入口处分别设置了大门,以告知来访者这条600米的绿地小径是否有人占用。建筑师以法国的巴洛克园林和日本庭园为灵感,采用了90厘米宽的红色花岗岩碎石小径设计,并确保两条小径间的距离为240厘米。当来访者通过这条小径到达中心的喷泉之后,建筑师则会重新引导来访者从另一侧的小路绕圈离开这个公园。
“我们在设计这个方案时主要关注于一个疫情隔离期间的常见问题,即如何设计一个满足社交距离需求的公共空间。同时,我们还希望所设计的这个空间,在疫情隔离结束之后,依旧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公共价值。当下,这个公园空间的设计是为了确保隔离期的社交距离需求。而在这之后,这个公园还可以被用作隔离城市噪音所需。我本人在很多城市生活过,但至今都没有发现一个可以使人独处的公共环境,而这也许就是这个方案的价值所在吧。”
建筑师还这样补充道:“尽管来访者们在视觉上无法看到对方,但他们却可以听到隔壁小径上的独特脚步声。这条20分钟的独自漫步路将会给来访者提供各种不同的空间感受。”建筑师通过植株高度的把控,进一步确保了来访者之间的安全社交距离,从而给他们提供了片刻逃离孤独疏离感的机会,使他们可以在自然之中寻觅到一定的情感连接。这样来看,这个“距离公园”的设计方案实属一个优异的隔离期解决策略。
由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近日公布了“深圳湾文化广场”整体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项目占地约5.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8.2万平方米,包含创意设计馆,及深圳科技生活馆,预计2023年完工。
在崭新、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和安静、古老的海洋之间,MAD试图通过设计把“远古”和“未来”这两个无法触及的时间尺度并置在一起,营造一种超现实的场景,让人们回归想象。
马岩松:“我想创造出一种超现实的氛围,让在这里休闲和锻炼的市民有一种与远古和未来对话的可能性,时空被并置拉开,有些失重,想象力得以开启。”
MAD的方案将较大体量的标准展览空间、公共教育场地、图书馆、接待大堂、咖啡厅、配套商业等功能放置在首层并覆土,屋顶形成绿地与城市直接连接,构成这个区域面积最大的公园。顺应建筑的曲线,屋顶坡度自然发展,柔和回落大地,接壤之处被设计成数个下沉庭院,高低相合,延绵不断。
构成“立体市民公园”的屋顶绿地和下沉庭院,除了作为24小时的公共开放空间,还具有演出场地、市集、户外展览等功能。
▲开敞绿地可容纳1万人的文化艺术活动广场中央的水池,可以作为剧场,容纳万人活动;景观中预留出多处平台,提供公共艺术展览、市集、艺术节、音乐节等户外活动场地;公园将城市的中轴线延续到海边,行人步道、自行车道蜿蜒穿梭在建筑和草坪之间,为市民提供海滨休闲场地。
▲下沉庭院轴线两侧分立南北两馆,如被放置在海边的原石,静谧面对自然和漫长时间雕琢。内有两个特殊展厅,为更具想象力的展览提供呈现可能。观众顺着展览动线走到南馆顶层,即抵达观景平台,能眺望整个海湾以及城市天际线米,无论大型装置、影像、多媒体、表演等展览,都能获得充分的展示。
首层内的主要公共空间内有充足的落地窗和天窗,引入自然光,模糊建筑内与外、上与下。布置数个供架上、雕塑或藏品展示的标准化展厅,多样化的展览空间可满足未来展馆各种运营需求。并且,每个展览空间都有独立的出入口,预留后方服务通道,和绿地下隐藏的货运车道联通,便于展览的布置和更换。
近十年来,深圳南山区经济飞速发展,2019年区GDP总值超过6000亿,华为、阿里云、腾讯等世界级企业的总部均坐落于此,堪称“中国硅谷”。“深圳湾文化广场”就位于南山区后海海滨的中心,视线贯穿南山区、福田区由西往东将近10公里的城市与湾畔视野,是深圳城市发展“新十大文化设施”之一,代表了这座城市的野心——“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意之都”。
创造力、影响力、竞争力,这些几乎是所有“超级城市” 崛起需要具备的,深圳要以何种方式走出不同的发展道路?
独特的创造力来源于前瞻性,和超越现实的想象。二者都需要对当下常态和固化共识产生怀疑和批判——正好像远古时期,第一次看到大海的人类产生的澎湃好奇心,以及后人所付诸的勇敢行动。
“深圳湾文化广场”试图在城市和海湾之间创造出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时空错位”,如同大地艺术半岛,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远离城市现实。把想象力带进城市,让进入这个环境和氛围的人们都能建立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
中国深圳2018-2023 深圳湾文化广场(深圳创意设计馆和深圳科学生活馆)
城市从古至今一直处于发展状态,而城市景观艺术也在不停地进步。功能性空间、主题性公园、文化广场、城市微景观、互动性景观装置……在与城市生活相结合的同时,我们更加期待文化的演进和当代艺术思潮给城市景观设计带来的改变。